做农活的女孩
天刚蒙蒙亮,母亲便早已没有了睡意,房间里父亲沙哑的咳嗽声似乎也喊醒了里屋十几岁的女孩,女孩揉揉眼睛,想要再懒一会,却被母亲叫醒:
“孩子,别睡啦。和我一起挑上两担米,到场子上卖了,给你爹换点钱抓药。”
女孩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想到赶往场子要走四五公里路,她不由得心里打怵。
她不想起床,可隔壁房间里,父亲愈来愈严重的咳嗽声像针似地扎在她心上。于是,女孩顺从地起床,简单吃过早饭,便和母亲一人挑着一担米,向场子赶去。
场子上卖米的人家早已在那里密密麻麻地排成一团,女孩赶忙和母亲找了个小角落蹲了下来,把两担米摆在面前。
展开剩余91%卖米的人
路边卖米的人家越来越多,可是女孩却丝毫不害怕自家的米卖不出去。因为临走前父亲叮嘱过了:“咱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
就这样,米贩子们一个一个地经过问价,但是开出的价格却越来越低。母亲也不由得慌张起来,于是跟女儿商量:“不然一会,来个米贩子出的价差不多,咱就买了吧。”
然而,等到太阳渐渐落山,也没有米贩子再来光顾这个简陋的小摊,母女二人只得把两担接近150斤重的大米,又原路挑了回去。
晚上,没有药吃的父亲咳嗽得好像更厉害了。女孩想着等父母睡着了,偷偷躲在被窝里哭一会儿,发泄掉一天的委屈。可她实在太累了,一沾枕头,就甜甜地睡着了……
偏僻的乡村
2000年,在北大未名BBS网站上,一位名为“飞花”的网友发表了一篇5000多字的纪实小说《卖米》。一时之间,这篇短文轰动了全校师生,并一举夺得当年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作品很快就在各大社交平台和杂志上刊登传播,平实简单的语言,毫无过分修饰的词藻,却生动而真实地感动了全网数以万计的读者和听众。
而随着作品的迅速走红,人们也开始关注起这篇小说的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励志才女,张培祥。原来,比起这篇短小精悍作品中描绘的艰辛与心酸,张培祥短暂的一生,似乎更加值得被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张培祥一家
是怎样的成长与生活经历,让她可以如此精确地描绘底层农民家庭艰难而无奈的漫长的人生缩影?又是如何的坚强和乐观,让她在经历了那些悲痛与绝望之后,依然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微笑面对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北大才女——张培祥的一生。
考入北大,是亿万中国学子们的梦想。而考上北大的过程,需要经历多少艰辛与困难,这在张培祥的身上,似乎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着。
1979年,张培祥出生于湖南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子。与一出生便裹挟众多亲友们的期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生儿们不同,张培祥从出生那天开始,便在和贫穷与艰苦作斗争。
张培祥的父亲母亲都是十分普通的农民,而母亲因为在小的时候患有过“小儿麻痹症”,因此身体十分虚弱,几乎不能做重活。
干活的农民和孩子
家庭的重担全部都落在父亲一个人身上,父亲不愿自己的妻儿受委屈,可是又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工作技能,于是只能拼命去做重活累活。
张培祥的小说《卖米》中曾经提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文章中女孩的父亲曾经为了能把家里的米多买一点钱,隔几天便挑着一百多斤重的米,走上100多公里的路,把米挑到城里去卖,在这里平均每斤可以比在镇子上多卖几毛钱。
这一小说中的细节,便是张培祥从小看在眼里的父亲的缩影。愈来愈重的担子压弯了父亲宽厚的肩膀,也给父亲本来健康的身体落下了不少病根。
慢慢地,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自然也不如从前。他能干的活越来越少,眼看着别人家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红火,而张培祥家的生活,却是一天不如一天。
张家的收入少得可怜,甚至到了严重的时候,每个月只能依靠微薄的贫困补贴过日子。母亲与父亲身体不好,而家里除了张培祥,还有一个尚且年幼的弟弟。那时候的张培祥整日看着爸妈为生计发愁叹气,而自己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忍耐。
书店
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自从张培祥上学起第一天,她就牢牢记住老师告诉自己的这句话。除了完成学校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外,张培祥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便是每天放学之后,跑到镇子上的新华书店看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店中一本本图书,支撑起了张培祥的整个童年。张培祥的家中和村子里都没有充足的娱乐条件,张培祥便从书中,去了解这个复杂而缤纷的世界。
读书的时候,便是张培祥最最快乐的时光。仿佛生活中的一切烦心事儿都可以暂时放下,在读书的这几个小时里,她可以完全进入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新华书店
于是,书店里常常要关门关灯了,工作人员才发现角落里有一个小女孩还在专注地阅读着,丝毫没有注意到天已经黑了。
专注与认真、好学与热爱,这些优秀的习惯,在这位不满十岁的女孩身上肆意地体现着,似乎也为未来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即使张培祥的学习成绩再优异,,年仅10岁的她也要面临辍学的风险。
父母没有办法,甚至不敢看女儿渴望知识和学习的眼睛。而张培祥终于也难以掩饰自己眼神中的失落与悲伤。她也只有10岁,又怎么可能潇洒地接受辍学这样的结果。
农村的学校
所幸,姑姑及时赶来,看着自己的侄女如此热爱学习,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她带去了自己住的村子的泗汾双塘小学继续就读。
张培祥自然也是会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很快适应了新学校的生活,成绩依然保持着名列前茅。并且在升学考试中,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醴陵一中。
初中、高中,三年又三年。张培祥在求学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进步,除了成绩一直保持着前列,还积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很多课余活动,开拓了知识和眼界。但是,唯一没有变的,是她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就是一有时间便去新华书店看书的习惯。
北京大学
“高考”二字,对于张培祥的家庭来说,并没有普通人家一般轰轰烈烈。早早便为自己做好规划的张培祥,心中只有北大这一个目标。她要去全国最顶尖的学府,学习可以让自己的未来更加有底气的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凭借知识和学习改变命运。
终于,1997年的夏天,一纸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如约来到张家,而张培祥,这位在小学时期就因为家庭原因险些要辍学的女孩,居然真的敲开了北大的门。
为了切实改变自己的家庭情况,已经成年的张培祥也并没有像很多大学生一样考上大学便肆意享受生活,而是从来到北大的第一天起,就过上了勤工俭学的日子。
白天有课的时候,张培祥便和室友们一起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和学习。只要一闲下来,她便会开始兼职和创作。
张培祥
一开始,她像校园里普普通通兼职的大学生们一样,在学校的食堂和商店做兼职。后来,她开始外出给人做家教、给辅导机构的孩子们上课赚课时费。但是这些薪水还是相对比较微薄,在首都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但是无法补贴家用。
于是,她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开始接手翻译的工作。翻译的工作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讲究信、达、雅。张培祥在大学内学习的专业是法学,因此翻译类的工作是要一边摸索学习一边做。
虽然辛苦,但是张培祥却没有丝毫退缩,从湖南偏远的山村来到首都,这已经是最幸福的事。即使在这里偶尔辛苦一下,比起自己一路长大的经历,在她的心里也是甜美而值得珍惜的!
张培祥
翻译的过程,也是张培祥与作者灵魂对话的过程。通过对原著的阅读,张培祥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初心,而由此翻译出的作品,也更加流畅通透。
就这样,一部部文学作品在她的笔下翻译完成。其中不乏《你能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所向披靡》等畅销大卖的书籍。
在获得收入补贴家用的同时,这些作品也让张培祥的名字数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如果说,翻译是张培祥与原著作者对话的窗口,那么创作,一定是她直抒胸臆的钥匙。多年来成长路上的坎坷与经历、一路求学路上隐忍的磨难与坚强、即使在艰难的时刻也依然没有放弃的阅读与积累……这些,都是张培祥最宝贵而纯真的创作素材。
她为自己取名“飞花”,开始将自己的原创作品发表于网络论坛之上。2000年,一篇《卖米》轰动文坛,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到这位北大在读才女。而作品在斩获当年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同时,也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卖米
兼顾学业的同时,一部部作品在张培祥的手中妙笔生花。她的文字真实却不浮夸,感染力深厚却并没有刻意煽动,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而这些发人深省的作品,也让人们开始关注起贫苦地区人民的生活。甚至有人读过《卖米》之后,还专门去到她的家乡采风体验,看到了农村真实生活的全貌。这无疑是张培祥的作品对读者深厚感染力的重要体现。
当时非典时的照片
2003年,正在一边创作写作,一边继续攻读法学硕士第三年的张培祥的身体却经常性地出现疲惫和不适的感觉。那是一个非典肆虐首都的年代,人们至今想起来仍是不寒而栗。
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本着怕被感染的担忧,尽量不敢去医院。张培祥也觉得身体可能只是出了点小问题,终日忙于工作和学业的她便没有抽出时间去做检查。直到她明显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再去医院,被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张培祥
由于来医院的时间实在太晚,张培祥当时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这位懂事而坚强的女孩,一次次反抗生活的磨难,走过了那么多坎坷与艰辛,却在24岁这样一个如花的年纪,禁锢在医院惨白的病床上。
穿上病号服、整日面对医院瓶瓶罐罐的她,是否有时会觉得命运不公;但一如既往地坚强,又让她学会在这份沉重中,绽放出更美的微笑。即使是在所剩无几的弥留之际,张培祥依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创作。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向家人隐瞒下自己的病情。
那时候的她,与病魔做着斗争的同时一定也在忍受着非凡的孤独吧。就连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倾诉,病房里那一个个凄冷的深夜,难以想象她如何宽慰自己的现状,又如何去回味自己短暂而绚烂的一生。
张培祥的病情引起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不管是老师或者同学,还是社会上张培祥的读者粉丝们,都不愿这个美丽的生命如此仓促地凋零。可惜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依然是无力回天。
张培祥
2003年8月,这朵不愿受命运安排的“飞花”,终究飞向了天空。而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还在医院的病床上,完成了自己的再创作作品——《大话红楼》。
有人说,每当有人告别天上时就会有颗星星熄灭。而从此,一颗未来的文巨星也便就此陨落。9月,北京大学为这位特别的学子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培祥生前的导师曲三强,亲自为她撰写了墓志铭,惋惜这位才女红颜薄命。
张培祥葬礼
虽说命运不会将幸运均等地分给每一个人,但通往幸运的唯一方式,或许就是坚强与勇气。不接受命运左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当他们面对困难并不屈服,选择站起来与命运抗争的时候,便是他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张培祥短暂的一生走向尽头,但是她留下的宝贵的作品,却依然可以感动许多人。甚至在20年后的今天,还有读者因为《卖米》而感动落泪,那么作者的在天之灵,也许便可以得到一丝宽慰与安心。
《卖米》
生命可以卑微如尘土,但绝不可扭曲如蛆虫。在看透了生活的苍白与无奈之后什么是股票配资平台,依然倔强地热爱它、用心地改变它,这似乎是张培祥用短暂的一生,教会我们的道理……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规配资平台网_十大合法配资_十大正规配资平台观点